logo

打印 收藏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2014-10-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团中央组织部

操作机器人模型

操作机器人模型


【关键字】:街道城市社区、江苏南京、服务青年、创新活动形式、“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燕子矶街道团工委在团区委及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中国梦为契机,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为宗旨,切实加强共青团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团的组织建设,使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系列活动一:发挥“4+1”捆绑的力量 有效服务青年

幕府山庄社区是为配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江二桥建设而兴建的南京市第一个经济适用房社区,用于安置原燕子矶镇新胜村、兴武村、杨梅塘村、笆斗村和晓庄村的征地拆迁农民。这样的农民聚居社区与城市社区完全不同,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失地群众就业,二是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因此,2001年8月社区正式成立后,我们于当年10月即成立社区团支部,把工作定位明确为: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社区文明稳定。但客观来讲,社区团支部人员有限、工作力量薄弱,开展活动往往力不从心。与此相对应的是,社区周边高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众多,资源比较丰富。因此,“眼睛向外、开门办团”就成了我们工作的主要理念。在上级团组织的帮助下,团支部成立八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从最初简单的联合开展活动,到成立社区青年工作联谊会;从联谊会发展到工作联席会,再由联席会制度进一步延伸为现在的社区“4+1”捆绑式团组织,团的基础不断夯实,服务青年、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4+1”组织模式,夯实社区团建基础

2005年,在社区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团区委开展团建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在社区团建联席会的基础上,尝试发展“4+1”的社区团组织模式。即:社区周边的学校、企业、部队、机关四类团组织与社区共建,社区团组织吸纳共建单位负责人担任团总支的委员,与我一同搭建社区团总支班子,明确责任分工,让社区团建工作成为共建单位团组织负责人的一项工作职责,激发了共建单位的主体意识,有效提高了社区团建水平。中青报把“4+1”组织模式用了《捆绑的力量》一篇文章进行了报道,捆绑这个词很贴切的反映了“4+1”组织模式,与工作联谊会、团建联席会等组织不同。在探索“4+1”的模式中,我们着力从捆绑的动力、制度和运转等方面入手,使共建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一,合作共赢,使捆绑更加有力。捆绑的力量来自于合作双方的“共赢”,只有共赢才是长期合作开展的内生动力和持久保障。就高校而言,其共赢点在于就近就便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岗位见习机会;就企业而言,丰富的社区活动不仅传播了企业文化,也增强了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就机关部门而言,可促进其职能不断向社区延伸;就部队而言,与地方团组织开展“四联”,是其工作重要内容。基于此,“4+1”的方式呼应了各方的利益需求,让彼此在社区团工作中都能找到着力点,这使得共建由内而外产生了工作合力。

第二,找准项目,使捆绑更有方向。捆绑的力量体现项目的合作运行和培育中。在培育共建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共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社区和谐文明上形成共识,群策群力、优势互补,结合社区阶段性发展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先后与共建单位培育出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引导等特色合作项目。

第三,联合考评,使捆绑更加有效。捆绑的效力来自于完善的制度。为了确保共建不落空、不走形式,按照团区委的要求,我们在建立了定期会商交流制度、活动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更着重强化了“4+1”组织考核评估机制,年底对各共建项目、共建单位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团区委,由团区委与相应单位党团组织沟通,作为考评“五四红旗团组织”、“青年文明号”等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在捆绑的体系下,我们的“4+1”组织运转越来越顺畅。从05年开始试点,到发展至今,虽然因为共建单位搬迁等原因,合作的主体有所调整,但“4+1”组织模式却不断发展成熟为一种合作的理念,我们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省特殊教育管理学院、江苏高力集团、武警边防连、武警指挥学院、区卫生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区检察院等团组织和青年组织进行共建,使社区团建力量得到壮大,社区团的工作手臂不断延伸,服务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推行“四双工作法”,破解青年就业创业难题

有了“4+1”共建组织,社区团组织就可以大力依靠共建力量,特别是依托区劳动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紧紧抓住青年就业创业,这个党政最为关心、青年最为需要的重点,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社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四双工作法”。

第一,“双建”。就是建立台帐、搭建平台。社区团组织深入开展“进千家门、问千家情、解千家忧”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掌握社区青年就业创业现状,建立了待业青年台帐、创业青年台帐、流动青年台帐等,做到对青年就业状况、青年就业技能等“心知肚明”,夯实工作基础。按照团区委的部署,社区团组织还先于劳动部门在社区成立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心服务站,搭建了专门的工作平台。

第二,“双选”。就是选树青年创业典型、评选青年就业先进。我们积极参加团区委组织的十佳社区创业青年、十大外出务工青年等评选活动,选树陈树林、胡晓等一批先进典型,并邀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开展了“学身边人、做身边事”活动,在社区营造了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

第三,“双推”。就是推荐就业岗位、推荐参加培训。依托“4+1”共建,社区团组织与周边很多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挖掘周边企业、学校的就业岗位,实现岗位对接。目前,社区团组织已经向江苏高力集团推荐20多名青年从事营业员岗位,推荐10多名青年从事高校的后勤岗位,等等。我们还大力推荐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126人拿到专业证书,周成的厨艺在区青年技能大赛获奖,我们还把培训引入社区,开展了两场SYB培训,培训青年50多人。

第四,“双带”。就是团干部带头创业、团组织带领青年创业。团总支副书记胡晓同志就是团干部带头创业的典型,现在已经创办了三所幼儿园。在团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唐洁、徐家全、高红文等一批团员青年成功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团组织全程做好服务,组织他们参加SYB培训,帮助办理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团总支已经帮助两名创业青年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此次团区委组织的“成业栖霞”青年创业挑战赛,我们也组织了6名青年参与。

三、紧扣“四个重点”,全面促进社区和谐文明

“4+1”共建组织立足于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转变群众观念,以“相约双休日、服务百姓事”社区志愿服务站为平台,与地区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对接渠道,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培育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7支,打造日常化、分散化、规范化、持久化的志愿服务项目15个,为加快社区群众市民意识的转变、提升社区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围绕青年的思想引领。社区要文明,青年要带头。为此,团组织开展了“家庭课堂”,引领正确的思想方向。根据社区青年家族式集中居住的分布特点,在大家庭中挖掘青年骨干,建立QQ群,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和重要精神都通过QQ群第一时间传达给各位骨干,再由各位骨干召集家族中的青年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传达和学习,是团的声音能都最广泛的传达给每个青年。

二是围绕群众的实际需要。针对幕府山庄社区穷人多、矛盾多的特点,驻区企业、部队和学校组织开展义诊、理发、家电和灶具维修等实用型便民服务项目12项。依托学校、幼儿园等驻区单位资源,打造社区青年中心,成立了社区篮球社团、舞蹈社团、手工社团、读书社团、书画社团、象棋社团等6个青少年文化社团组织,会员达621名。

三是围绕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我们成立了社区少工委,建立了6支雏鹰假日小队,聘请民间艺人、退休老教授等担任社区志愿辅导员。依托金陵科技学院园艺系团组织,开展了“红领巾绿化保护岗”、“绿树认领”等活动,以青少年影响带动社区家长参与到护绿行动中来。依托幕府山庄小学在社区成立诚爱基地、社区希望工程援助站以及青少年法律学校,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组织晓庄学院6名青少年教育工作专家和专业大学生,对12名“三失”青少年进行“三包一”的帮教矫正,举办了青少年成长系列讲座,开展了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教育和实践活动。

四是围绕社区的文明创建。社区团总支组织了26名青年交通文明劝导员,在社区路口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工作。组织36名青年志愿者走访1000多户社区群众发放文明城市创建问卷调查表。共建单位团干部组织成立了社区青年志愿者义务巡逻队,加强小区预防工作,之后吸引了社区青年自动加入义务巡逻队。

系列活动二:我们在行动——“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为充分展现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围绕服务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目标,街道团工委立足工作实际,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强强联合,携手南京特教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开展“我们在行动 — 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团建项目。

高校有着较为集聚的文化资源,而地方团组织有着广泛的动员优势和渠道资源。校地团委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为目标,积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优势和地方政府的岗位优势,共同创建高校团委和地方团委的“组织合作桥”、“社会实践桥”和“爱心志愿桥”,以三桥搭建为契机,力争推动校地共同发展,赢得校地“双赢”的工作格局。

一、创建高校团委和地方团委的“组织合作桥”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团员和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街道团工委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携手特教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共同创建高校团委和地方团委的“组织合作桥”。共建双方秉承志愿服务与专业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及寒暑假时间,组织开展服务周边社区的服务活动。通过构筑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技能培养等平台,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二、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桥”

为积极引导青年团员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长才干,街道团工委与艺术学院团总支携手搭建“社会实践桥”,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高校大学生走进社区,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环保宣传,爱护环境。为弘扬环境保护,创建绿色家园,街道团工委联合艺术学院团总支,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组织大学生前往南京市风景区和街道周边主干道开展义务捡垃圾活动,督查马路卫生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营造文明整洁的出行环境;联合社区团支部,开展“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鼓励广大社区居民为保护环境、生态家园尽一己之责;设计并印发环保宣传单,前往景区、居民小区等地发放,同时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携手社区团支部,开展“变废为宝”学习课堂,鼓励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习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实现废旧物品再利用,节约社会资源。

二是艺术交流,学以致用。街道团工委与艺术学院团委共同搭建文化互动平台,动员广大社区团支部积极参加与艺术学院团总支的艺术交流活动。通过在社区举办多场展现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文艺演出,建设健康向上、富于时代特色的社区文化,树立街道文化新风尚,全面提高团员青年和社区群众的文化修养、文明素质、文化品位。

三、创建关爱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志愿桥”

一是爱心支教,关爱残疾儿童。2008年4月,街道团工委与南京特教学院共同成立了“阳光特教站”,并成立了一支爱心支教志愿队伍,大学生志愿者们学以致用,建立健全长效服务机制,全力帮助残疾儿童。建立残疾儿童档案,了解这些特殊儿童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关注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有针对性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活动,建立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用爱心支教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二是打造品牌,关爱留守儿童。街道约有留守儿童200人。街道团工委联合特教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共建企业及社区团支部,2010年,共同打造 “关爱留守儿童,共守一片蓝天”品牌团建项目。

街道团工委和艺术学院团总支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共同开展“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街道广募“蓝天行动志愿者”,特教学院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们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建立假日“欢乐之家”,有针对性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感受城市、才艺辅导等活动。

四、围绕“我们在行动”,促进街道和谐文明

“我们在行动-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立足于构建和谐街道,围绕街道中心工作,促进地区文明发展。文明城市检查期间,街道团工委联合南京特教学院艺术学院,前后组织了54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对迎查的重点路段进行卫生清查、文明劝导,志愿者统一佩戴袖章,身穿红马甲,全天分批次轮流在街上进行巡逻,劝导行人,确保迎查的顺利进行。

“我们在行动-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的共建双方共同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等方式,通过建立“组织合作桥”、“社会实践桥”、“爱心志愿桥”等多项活动平台,街道团工委与特教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建立长效对接渠道,努力探索团建发展新模式,打造团建服务品牌,为提升地区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从青少年所思所想所需出发,才能更为效地调动青少年参与到团建工作中。我们燕子矶街道团工委将围绕上级团委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团结青年、凝心聚力的作用,举团员青年之力,锐意创新、重抓落实,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成绩,努力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关爱老人志愿活动

感恩的心送给妈妈

国学道德讲堂

家庭教育讲座

家庭教育讲座